國土空間規劃如何更加優化、更加合理地布局,是佛山面臨的新命題。
日前舉辦的《佛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專家咨詢會上,七名專家學者圍繞佛山在區域協同發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國土空間全域治理,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建設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對于佛山來說,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的情況下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如何更加優化、更加合理地布局,以及如何打破瓶頸,進一步深化廣佛同城、加強灣區協同,都是這一張“藍圖”的新命題。
▼
思路01
深化廣佛同城、加強灣區協同
日前,《佛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專家咨詢會在佛山市城市展覽館舉行。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周霞、副局長劉宏和參加會議。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四所所長王磊在會上對佛山總結出包括“聞名全國的制造業大市”“廣佛都市圈的重要組成”“同城化發展示范嶺南文化發源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五個方面的發展特點,同時也提出了包括土地資源緊約束,用地效率有差距、廣佛同城發展與灣區協同還待加強等多個問題。
王磊指出,廣佛同城深度融合遇到瓶頸,在產業上,缺乏深層次產業協作,缺乏有效載體。在規劃上,難以做到“把廣佛作為一個城市來規劃”。另外,與大灣區其他核心城市聯系有待加強,與“東岸”聯動不足。
目前,廣佛正在推進廣佛“1+4”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等重點地區和平臺建設。“1”個先導區指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荔灣海龍片區。“4”個實驗平臺:“花都-里水”生態文明與汽車產業合作區;“白云-南海”數字經濟協同創新區;“荔灣-南海”廣佛黃金商貿區;“南沙-順德”國際自由貿易拓展區。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黎夏指出,每個城市發展和規劃制定都不是孤立的,“這里存在一個物質流量的流動,比如說佛山和東莞的緊密程度,佛山和廣州、佛山和珠海,都可以通過一些模型來看看它們之間的關聯,它的供應鏈是什么,我們需要做更多投入產出的分析并考慮跟國土空間規劃有關的因素。”
在黎夏看來,以城市群整體關聯互動來制定佛山國土空間規劃,會更有依據,更有前瞻性,才會更加合理。
這一觀點得到北京大學城環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林堅的認同。林堅直言佛山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問題,“佛山的發展和廣州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廣州將那么多的專業批發市場往外轉移,我相信佛山特別高興。但是,我們換位思考,廣州會放棄這個嗎?”
林堅建議,在區域協同發展中要真正考慮相鄰城市的需求互補,協同合作才更具可行性。“如果我們想提個建議,看上去可以,但是沒有充分考慮相鄰城市的需求,這個提議就很難落地。”
▼
思路02
緊扣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優先
“最近自然資源部出了一個關于現狀評估一張圖的意見,里面提到了五大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加上安全,六大維度來對國土空間的現狀進行評估。是貫徹落實中央的國家戰略要求,非常重要。”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翟國方認為,佛山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緊扣五大發展理念,真正體現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落實。
本次會議聚焦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的情況下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如何更加優化、更加合理地布局,這也正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命題。
對此,翟國方建議佛山可以探索發展成為一個高強度開發地區的范本。“除了緊扣五大發展理念,還要做到遵循城市發展的規律,來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安全感的保障,以及要重視國際經驗的借鑒。此外,特別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來謀劃佛山的空間發展格局。
“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具體在什么方面?我個人覺得,是不是要把城市居民的幸福度、滿意度、安全感作為考量的一個指標。”翟國方認為,在規劃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更要考慮城市文化,“尤其佛山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非常雄厚。”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李立勛對此補充,佛山是嶺南水鄉。歷史文化也是佛山的歷史底蘊和內涵。但是,又因為幾十年比較粗放的城市化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與尷尬。所以,未來我們講空間品質,這一定是這一輪規劃的關鍵詞,又能夠發揮城市底蘊,又能夠回應幾十年的發展,把經濟發展和享受生活,把創造財富和幸福家園結合起來。
“新發展理念和以人為本這兩個是貫穿始終的。”廣州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景國勝表示,高質量發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規劃考慮以人為本,對人的居住、公共服務設施、休憩設施以及綠地等等這些關系進行充分考量,“它在空間上分布的情況,一個是規模,一個是分布的合理性,這是在這一輪里面要去解決的。”
▼
思路03
通勤交通占廣佛出行40%
交通方式是規劃關鍵
王磊介紹,在佛山現有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正在積極推進廣佛兩市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對此,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李立勛認為,大灣區的定位是優質生活圈,廣佛是優質生活圈的典范。在這個生活圈中,宜居不光是住的問題,還有好的服務,好的環境,以及能夠在整個灣區里面有好的優質生活。“廣佛通勤,跨地宜居,加起來才叫宜居生活圈,大家能夠流動起來宜居。另外就是交通樞紐,這其實也是佛山的機會。”
“清華做了一個指標體系,專門把交通要素放進去。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我們的空間要素怎么安排,交通的可達性是對空間布局基本的支撐。”廣州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景國勝認為,在道路網、可達性以后,還有交通方式非常關鍵。“我們明確認識到,通勤交通比例在所有廣佛出行里面占了40%,40%是通勤交通。我們發現廣佛通勤已經和從廣州市中心到番禺、白云是一模一樣,這就是現在廣佛同城之間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李立勛建議佛山在廣佛互聯上,跟中山、珠海、東莞的合作也要考慮。”佛山也不能只盯著佛廣,我們要有更多的空間考慮。”
“佛山是制造業重鎮,產業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產業融合發展一定要想清楚,產業融合發展不想清楚,規劃就很難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在發言中總結,“佛山現在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產業發展小而全。第二個就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小而全。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要發揮各個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因為未來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粗放型、通過土地面積不斷地增加。土地面積可能增加得很有限,有的可能要做加法,有的可能要做減法。”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馮江平